Skip to main content
Culture is Life

Main navigation

  • Home
  • Technical
  • About
  • Contact
User account menu
  • Log in
By gloomcheng, Mon, 08/05/2013 - 23:24

資訊流通的組織文化

最近有很多機會跟不同的團體混,而每次到了個新團體,我總是想著要如何運用現有工具改善內部資訊流的問題。運用的工具像是 Redmine(專案管理系統)、CiviCRM(支持者關係管理系統)、Drupal(內容管理系統)註。

但這幾個工具當中,我尤其重視 Redmine。要為沒有內部資訊流慣習的組織,型塑資訊分享與內部溝通的文化,首重於資訊工具的導入是否能夠成功。觀察多數組織的內部運作結構,資訊最流通的部分通常是在於「工作」上,諸如各部門的行政工作、專案項目,只有在最枝微末節的工作上,才會有比較頻繁的溝通、交流;因此,從專案管理這個面向切入,在執行日常工作的過程中導入使用專案管理系統,先讓內部成員感受到資訊工具所帶來的好處(可以指派執行者、設定期限、觀察者都可得知工作執行進展,甚至是可利用甘特圖來決定介入管理的時機),待內部資訊流通、文化型塑了,才有機會讓組織轉型成為可異地合作的資訊化團隊。

By gloomcheng, Fri, 05/24/2013 - 12:46

開放,我的文化小革命

這是去年八月申請教育部計畫所寫的論述,沒通過。哈。

 

構成探索之旅的真正要素並不在於發現新景物,而是以新眼光來看景物。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根據《Cheers》雜誌於 2012 年 8 月所進行的「台灣上班族工作風格大調查」,有高達 54.5% 的人一天工作 10 小時以上,台灣上班族普遍工時過高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若然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樂趣、自信,那麼還能夠樂在工作,可是實際情況呢?同一份調查亦指出,工作者所嚮往的工作風格,前五名分別是「自由彈性」、「自我實現」、「團隊合作」、「展現本色」、「獨立自主」,然而,受訪者卻指出最能描述當前工作風格的卻是「聽命行事」、「多工並行」、「團隊合作」、「刻板僵化」、「獨立自主」等,顯示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與矛盾(Cheers雜誌,2012 年 9 月)。

By gloomcheng, Thu, 05/02/2013 - 20:55

城市意象

今天跟一位學長聊到這個,把部分內容記述下來。

我認為雲林的城市意象策略,是很正確的方向,以「農業」為主。在繼續說明之前,我想先以高雄為例,我一直認為高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愛河」及「海洋都市」,可惜的是,愛河與海洋其實並沒有與高雄人的生活接合。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到威尼斯、杭州等城市時,你會想到的是什麼?而在你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你對那個城市的意象,這些城市會與「水都」之名連結,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因為「河流」與他們的生活習習相關,已型塑成一種文化。

高雄,卻不然。高雄人的生活與愛河、高雄港的關聯性很低,因而「愛河」無法成為高雄的城市意象。僅管如此,我個人還是認為要行銷高雄,還是得從「愛河」(及「高雄港」)下手,只是在執行層次上,並不是以「觀光」的手法來強硬地連結高雄與愛河,而是先改善愛河與高雄人之間的關係,例如以愛河堤岸為主要場地,辦理戶外的活動(類似 PICNIC://);或是再更開放愛河空間場域的使用性。

By gloomcheng, Thu, 03/14/2013 - 14:24

反與不反

就是核四議題。

反/不反,都是個人選擇,雖然這次的態勢看起來是反核四的人居多,但我同樣也覺得離公投過關大概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不是因為大家「不反」,而是「不參與」。

撇開反與不反的議題,我比較好奇的是,在媒體的表現上,這次看來是一面倒向「反核四」,連新媒體(網路)亦然,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此外,我認為一面倒的情況並不是好事,對於公民社會發展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By gloomcheng, Tue, 02/05/2013 - 22:34

資訊化的迷思

資訊化只是促成資訊流通的手段、工具,不應是目的。舉例來說,要將公眾訊息周知,不見得一定要建置網站、手機 APP,資訊化不見得是最佳解。

像高雄市,透過垃圾車廣播來宣達公眾訊息,高明許多!

By gloomcheng, Mon, 02/04/2013 - 22:07

回鄉的原因

多數人只知道我回高雄發展,是因為在台北住不慣,不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想總是要面對自己,還是書寫記錄之。

I. 創業

我一直都是想創業的,這念頭始於朋友的埋怨。同為高雄人的朋友,當然總有不願離鄉發展的,但這些朋友們,在難得聚首的時候,總是在抱怨工作環境多麼糟糕;當然,如果你不知道高雄現在的就業環境,你可能會單純覺得就是抱怨而已。看看上圖,享有勞、健保居然不是最基本的就業保障,而是拿來競爭的條件之一,高雄的就業環境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當然,聽到朋友抱怨,一方面應和他們的話語,另一方面我也總是在思考:「你不是還有選擇嗎?」高雄的就業環境再糟、再差,我們總有選擇的不是嗎?最後最後的選擇,不就是自己開創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這就是我想創業的原因。因此,我總是在思慮著如何形塑職場文化,打造人性化的工作場域,至於營業項目是什麼、商業模式是什麼,壓根還沒想清楚;另一方面,我現在待的公司就已經符合我想達成的理想目標,看來也沒有繼續追求創業的必要性了。

 

II. 第二大都市

By gloomcheng, Mon, 02/04/2013 - 00:39

[澡堂禪思] 自我膨脹

我不想屈服。

攝影師的指示,我都不想遵守。
「老公,看往左上方。」「老婆頭往下。」「來,笑開點。」「老公,眼睛睜大!」 
我壓根不太相信能拍出符合我期望的作品。

 

出乎意料。成品確實符合期待。
原來,否定專業,對未經歷之事物預設結果,不啻為無知。
僅僅只是在捍衛小我,自我膨脹。 

Categories

  • 澡堂禪思
By gloomcheng, Thu, 01/31/2013 - 23:53

網路心靈

上星期趁著移動,看了一本小說《WWW.甦醒》,內容甚是有趣,只是我覺得結尾處理不佳,有點草草結束之感。

不過我對其中引用的文獻《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很感興趣:

在可信的歷史時代以前,人類的意識其實並不存在。他說,直到三千年前,腦的左右兩半都還沒有真正融合——人有兩室制的心智。凱特琳從亞瑪遜網站的讀者評論上得知,許多人就是不懂活著卻沒有意識的意思是什麼。

那麼,假如我們把現在的人工智慧視做只有左心室的心智,而右心室的心智會是什麼?又該怎麼聯結到目前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當中?

意識。我很期待意識到我自己意識到機器在意識。

By gloomcheng, Thu, 01/31/2013 - 23:28

傲慢。

我以為我是想瞭解「設計」才去讀設計但其實,我只是想去指責設計人並沒有採用我所認知的「設計」而設計這是

傲慢。 

 

學期末感想。

By gloomcheng, Fri, 01/04/2013 - 22:07

機器思考的黑盒子

類神經網路是人工智慧常提的演算法,運作原理仿效生物的神經網路,簡單說,就是建造一個黑盒子,然後丟資料集進去訓練這個系統。整個系統的運作,就如同人類大腦會根據結果正確或錯誤,回饋並修正。

有趣的是,一般的資訊系統都希望解構系統的黑盒子,而類神經網路卻是重構黑盒子來解釋系統,像極了人類的大腦網絡。

而讓機器得以思考的關鍵,究竟是解構人類思考模式並邏輯化重現;抑或是建構一個黑盒子,使其自然學習,然後再來解構這個人類創造的機器思考黑盒子呢?

Pagination

  • First page
  • Previous page
  • Page 1
  • Page 2
  • Page 3
  • Page 4
  • Current page 5
  • Page 6
  • Page 7
  • Page 8
  • Next page
  • Last page
Culture is Life
Powered by Dru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