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lture is Life

Main navigation

  • Home
  • Technical
  • About
  • Contact
User account menu
  • Log in

By gloomcheng, 11 July, 2014

是電影,還是人生真能如此?

這是家庭作業,而看完這部令人疼痛不已的戲劇後,寫這篇心得就是「他」給我的家庭作業。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是長輩推介要看的影片,爆雷的內容很容易找,稍微花點時間就有。前四十分鐘,只覺得內容無厘頭,全然不知道這部片想表達什麼,於是中斷;今日接續再看,卻越發有趣,一下子就看完。

我不清楚這部片揉合了多少哲理,或許有禪學、道學(我為什麼總是想用某種概念來解釋事物,試圖用某些概念來解釋其他概念,有讓我更清楚事物本質嗎?),或許什麼都沒有。然而,幾個有趣的畫面觸動了我的開關,最有趣的莫如放手開車那一幕,我當下想的是,「因為這是電影,所以可以如此放縱,真實人生呢?(甚至有無「真實」人生呢?)」綁住自己的,是想法、是實體、還是什麼鬼魅?

Tyler 或許是主角的尤達大師,映照著主角所期盼的型體,而從我心中映射出來的角色,是什麼模樣?他一直以來怎麼影響我?上次找長輩時,提到我期望成為的是「跨國工作者」,他問我為什麼,我說「我也不知道,也許是受電影影響,因為那種形象的主角很帥。」如果,有個「成功」的跨國工作者現在就坐在我身旁,他會跟我說什麼?而我察覺得到他在跟我說話嗎?還是早就幫我寫好計畫讓我照實執行就好?

By gloomcheng, 2 July, 2014

練習回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典型的問題型態,就是:女友問「你到底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啊? 長輩雖然跟我說了不少,不過我想到的是《夜巡者》,一個情境,不同脈絡下的處理方式。從第一層看,你只要隨心所欲回答就好;從第二層看,你需要瞭解女友的喜好,回答她感興趣的答案(取得芳心);從第三層看,會是什麼?超過第三層所代表的脈絡意義又是什麼?我們怎麼練習回答不同脈絡層的答案。 所以,怎麼練習(或練功)?怎麼知道你在哪一層脈絡下?
By gloomcheng, 22 June, 2014

失去的環節,就想像吧

到菜市場。

有教我們挑菜、挑魚、挑水果的知識,根據這些知識,我們可以認為我們所挑選的食材都是相對完美的。但是,如果這菜是種在一處滿地瓶罐、垃圾、保麗龍的農地裡;這魚是補獲自銅綠、油漬的大海裡,那麼食材還完美嗎?

更如「池上米」為人們塑造的想像,只要關鍵字出現,我們就自動補上遺失的環節,想像這米出自好山好水的美麗大地,然後在金黃閃耀的稻浪後被收割儲存,接著就到消費者的手上。但如果這些想像的環節都與真實不符,那想像和真實間的落差該怎麼被揭露?該怎麼處理?

By gloomcheng, 22 June, 2014

設計教育與社會設計

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爾虞我詐的集合,只是在不斷流動的謊言中,卻逐漸建構出真實。

6/17-18,因學生身分之故,辦了一場「國際」性的活動,當然,一點也不國際。雖然如此,我仍然想藉此活動談論兩個主題。

一是「設計教育的困境與轉機」,題目起源於「為什麼設計教育必須改變?」這篇文章,以及我個人的觀察。早前,我是接受管理學院(及資訊學院)的養成教育,在管院/資院的課程設計上,各學系雖然專業領域不同,卻仍有部分課程重疊,例如雖然就讀資訊管理的我們偏重於資訊知識的專業領域,但我們卻無法棄絕「管理學」、「行銷學」、「會計學」等基礎學科而只專精於資訊領域。然而此次到設計學院這不同學門混搭的經驗,赫然發覺設院並無太多共同基礎學科,以致於各學科之專業分工太細緻,造成學科間無法溝通,例如建築與室內設計就不太能跨域到數位媒體設計1,而數位媒體設計也不夠理解「數位」的流動概念,以致於只能成為視覺傳達設計系的輔系。

By gloomcheng, 10 June, 2014

兩百元創造的經濟價值?

花兩百元買了兩張刮刮樂,其中一張中了兩百,又換兩張刮刮樂,其中一張又中了一百,再換一張刮刮樂,完。

對消費者而言:花了兩百元。

對券商而言:販售收入五百元,其中三百元待兌換(利潤可能是五十元?)

對銀行而言:販售彩券時已計收入,兌獎時是怎麼入帳的呢?

對經濟而言:銀行販售彩券計一次收入、券商販售彩券計一次收入,所以是?

對我而言:我很好奇,花了兩百元,利得三百元,看似總額五百元的經濟,實質中,真正看到、摸到且支付的不是只有兩百元嗎?那額外的三百元是怎麼產生的?又流向哪裡去了?整個經濟體有因此額外創造三百元的價值嗎?

By gloomcheng, 2 May, 2014

現象背後的本質

用操作型定義來方便接近你所要描述的現象,必須要記住這只是一個「方便法門」,並無法窮盡現象的本質;你得同時兼用思考、描述、體驗等諸多方法,手腳並用、匍匐前進,才能真正掌握一些「更為接近本質的東西」。

從 '11 年的信件中看到這段話,突然間發現當時的這段句不只回答了當時的問題,也回答了現在所面臨的問題。
By gloomcheng, 28 April, 2014

找回真實的味道,續

看不見的手,果然厲害。
如何創造另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影響現有這隻看不見的手?!

http://blog.newsmarket.tw/?p=9742

By gloomcheng, 26 March, 2014

跨界合作

同學:「我要怎麼把你的頭腦塞到我的頭裡面?」

我回:「不需要把我的頭腦塞到你的頭啊,只要找我討論就好了。」

 

知己不能、知彼所能、跨界合作。

By gloomcheng, 21 February, 2014

[澡堂禪思] 內或外?

當我瞧不起身旁那些看不懂框架限制的人而自滿之際,這才發現原來我不過是在體制內自打嘴巴。

By gloomcheng, 21 February, 2014

醫師 vs. 醫生

上學期選修中等教育學程的課程,某次課程有同學播放一段立院打架的影片(當時在商議 ECFA 案),然後問我,「如果學生問你對打架這件事的看法,你會怎麼回答」。

停頓許久,我沒說出答案。

「我也會選擇用打架來解決問題。」在我心中確實有個答案,只是這個答案顯然不符期待。但,如果你明知有個法案通過將影響許多公民,然後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框架下顯得無能為力,那麼,用拳頭來解決問題似乎是個有效解,我著實不知道連我自己都不能提出更好的答案,我又如何可以恬不知恥地說暴力是不好的行為。

「我確實沒辦法提出比打架更好的解決方法,但我相信你們,可以努力去嘗試用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實踐公民參與。」

 

註:據同學說,日治時期「醫師」是指通過考試核可的醫護從業人員,而「醫生」不是。

Pagination

  • First page
  • Previous page
  • Page 1
  • Page 2
  • Current page 3
  • Page 4
  • Page 5
  • Page 6
  • Page 7
  • Page 8
  • Next page
  • Last page
RSS Feed
Powered by Dru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