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直對農業保持高度興趣,但我的農業的理解相當不足,於是在四月底到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上「農藝入門班」,希望透過這種入門級的課程,稍稍補足一些對於農業現場的瞭解。
在當時的課程中,講師有提到為因應日益缺水的問題及提高雜糧自給率,且稻米自給率超過 100%,因而鼓勵轉作旱作作物,這當中包含大豆。於是,上完課後,我一直覺得可以試著栽種食用黃豆,一來是進入農業現場,親自「體驗」農業的現況(我自認我得透過這種方法學習,速度才快);二來是非基改黃豆是政府主推的經濟作物,也算符合轉作的要求,一樣可請領轉作補助;其三則是因為黃豆相關副產品眾,市場需求較高,較不用擔心日後的銷售問題。
今天,因為是申請休耕、轉作的日子,我陪外公去辦理轉作申請,雖然印象中我記得非基改黃豆是符合轉作的作物之一,但承辦人員提到這是指綠肥大豆(也就是做飼料用的,且須契作),不確定可以栽種食用大豆。而休耕和轉作是不同的,休耕基本上等同讓耕地休養生息,所以補助較多,因此可以栽種綠肥作物;至於轉作則是轉種旱作作物,至於要栽種哪些作物才有補助呢?這得要參考「地區特產作物」清單列表,各縣市的地區特產作物不同,臺南市核定的地區特產作物有:
雜糧作物:紅豆、綠豆、芝麻、落花生、甘藷。
蔬菜:胡蘿蔔、蓮藕(子)、食用番茄、食用玉米、菱角、蘆筍、蘿蔔、大蒜(蒜頭)、珠蔥(紅 蔥)、芫荽、羅勒(九層塔)、西瓜、洋香瓜、香瓜、胡瓜、冬瓜、苦瓜、南瓜、絲瓜、扁 蒲、青蔥、油菜、不結球白菜(含小白菜、青江白菜、芥菜)、萵苣、蕹菜、菠菜、莧菜、 芹菜、山蘇、芋頭、馬鈴薯、甜菜、牛蒡、洋蔥、荸薺、長(豇)豆、四季豆(敏豆)、豌豆、 萊豆、米豆、甜椒、辣椒、黃秋葵、茄子、加工番茄、草莓。
因為承辦人員也不清楚,在諮詢過程中有一度鼓勵我改種食用玉米,因為同樣可以領轉作補助金 2,400 元(0.1 公頃),收成也可另做處理、銷售。但再花了些時間與承辦人員討論之後,他們最後還是幫我先填寫轉作食用黃豆,並允諾會幫我詢問看看是否可以轉作食用黃豆並領轉作補助金1 。要不然,就只能改種紅豆了2 。
辦完轉作申請之後,外公帶我到那塊農地看看,雖說提到要下田耕作已有月餘,但這還是第一次看來未來要下田耕作的地方,頓時很有真實感。目前這塊農地剛收完第一期稻作,還沒重新整地,日後還得請人來作畦,好準備灑豆成兵。
親自體驗,果然學得比較快,因為這次跟基層公務員打交道的經驗,讓我發現其實農業現場的公務員其實也不甚理解國家整體的農業發展策略,也不清楚農業種植的知識,對於一個跨領域投入農業發展的人,該有什麼機制來協助這些人快速累積種植知識和在地知識呢?
對了,休耕、轉作的申請到 7/15,在這之前還可以補申請或調整申請項目。
2015/07/07 補記:後來去電農糧署南區分署詢問,他們確認休耕補助的栽種品項是綠肥黃豆,若是食用黃豆則不屬補助範圍;同時提到轉作補助作物項目可洽地區公所詢問,因此各地可能還會有自訂地區特產,不一定全台南市的地區特產都一樣,也就是執行面的決定權在地方機關。至於契作部分,可詢問農會或地區公所,他們會有認識的業者可轉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