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寫了份計畫書「大學小革命:找回真實的味道」,大概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越來越想碰「真實食物」的這個題目。我認為,要解決食安的問題,唯有從「生活型態」下手,也就是型塑文化,但要型塑文化,就不能說是在做「文化」,因此,就得透過「活動」的型式、透過「體驗」的方法,來改變大家的習慣,最終才能型塑文化。
去年,我在計畫書內寫的是利用「野餐」活動來達成前述目標,其後因為計畫書沒通過就沒繼續推動了;這一年間,野餐活動如雨後春筍,彷彿路跑活動的翻版,而透過野餐活動來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這回事的成效呢?我想,相當不顯著。這使得我又萌生放棄野餐這個手段的念頭,再者,糟糕如我的個性之一就是當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我反而就不想做,因為只想做跟別人不同的事情,更是讓我對於這個計畫說放手就放手。
接下來這一年,我從「野餐」活動轉向「自煮」這回事,在這段時間內,我試著下廚試做各式各樣的甜品、點心,一方面,從這些體驗活動中,理解到食譜其實是相當「結構化」的知識,因為任何人只要照著食譜記錄的材料、份量,以及做法,就能做出差異不遠的成品,要能將一門知識外部化到這種程度,相當不容易;二方面,「偶爾」下廚其實是相當抒壓的,尤其是揉麵團,使勁的搓、揉過程當中,壓力都隨著力氣、汗水的耗損而散逸。
基於上述的理由(易懂好學、抒壓放鬆),我開始在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大家進入廚房動手做呢?這件事要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絕對是「偶爾」下廚,也就是本來就不需要天天下廚煩惱的人,都會區域的上班族看來符合。同時,有沒有可能是型塑一個大家共廚的環境呢?也就是說,假日朋友約出來,反正都是聚餐,那是否可能大家一起動手煮食、共同分享呢?
同時,透過自己煮食的過程,能夠碰觸到食材原始狀態,以及感受煮食過程食材與配料所產生的化學變化,如此一來,才能親自體驗到「真實的味道」應該是什麼面貌,以及美味的味蕾就有可能重新被定義。當重新定義食物的味道後,才能破除「符號」的魔咒(例如商品名雖為「果汁」卻不到 5% 的原汁),開始思考平時吃的食品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原料有哪些?我總是認為,唯有真正認識本質,才有機會自由地進行選擇。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在思考 co-cooking space(共廚空間)的可能性,一個大家自己下廚、自己煮食、共享、共樂的空間,來改變大家以往去餐館用餐的習慣?!初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其實很興奮,但隨後開始想施行細節時,就開始跑出一堆問題了,又讓我不敢跨往前了,後文再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