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爾虞我詐的集合,只是在不斷流動的謊言中,卻逐漸建構出真實。
6/17-18,因學生身分之故,辦了一場「國際」性的活動,當然,一點也不國際。雖然如此,我仍然想藉此活動談論兩個主題。
一是「設計教育的困境與轉機」,題目起源於「為什麼設計教育必須改變?」這篇文章,以及我個人的觀察。早前,我是接受管理學院(及資訊學院)的養成教育,在管院/資院的課程設計上,各學系雖然專業領域不同,卻仍有部分課程重疊,例如雖然就讀資訊管理的我們偏重於資訊知識的專業領域,但我們卻無法棄絕「管理學」、「行銷學」、「會計學」等基礎學科而只專精於資訊領域。然而此次到設計學院這不同學門混搭的經驗,赫然發覺設院並無太多共同基礎學科,以致於各學科之專業分工太細緻,造成學科間無法溝通,例如建築與室內設計就不太能跨域到數位媒體設計1,而數位媒體設計也不夠理解「數位」的流動概念,以致於只能成為視覺傳達設計系的輔系。
追根究底,我思考的是,設計學院「應否」成為一個學院?若答案為是,則該如何成為一個學院?養成教育的架構又應如何對應設計?若然我們溯源歷史,即知現代設計教育的起源,係由包浩斯(Bauhaus)藝術設計學院開始,服膺於工業化生產因應而生結合工藝與藝術思維的一種「形隨機能」、「少即是多」等抽象概念,影響了後世的設計教育。是以,現代設計的本質乃是為服務「工業生產」而生的一種高度分工化的技術,在此框架下而誕生的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商業設計、流行設計、數位設計,概為專業分工的職業人趨勢下的產物。
倘若設計學院本身面臨的問題,乃在於基礎結構的不穩,對應到其他國家所思考的處理手法,是否有足供參考的價值及反思的依據。Stanford D.School 乃是一例,該學院重視於「設計思考」的概念傳遞,而不重視所謂的「設計人」-並非培養傳統巢臼的設計人才,而在於培育出具有設計思考思維的設計人,因此人人都可以是設計人。在這一針對設計教育不斷提出反思的浪潮下,台灣的設計教育又在想些什麼事?是否想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第一個想詢問的問題。
其二主題是「回應社會問題的設計思維」,起源依然是個人觀察。我認為學界過度重視名詞定義及其對應的研究題目,例如學界看到社會企業、社會設計等議題正夯,就會鼓勵學生投入瞭解該名詞的定義及設想後續的研究方向,然而,這樣片斷的知識切割,是否有助於學生瞭解何謂社會設計呢?尤其當知識高度分離化後,我們多是只能對單一名詞之解釋侃侃而談,卻無法理解其歷史淵源,又如何深談,更遑論要談對應的設計議題。
此一場次的設計,本想藉由「觀察」、「資訊」及「行動」等三個層面來探討,個人認為,社會設計的關鍵在於「理解社會」,如果研究者不能化熟悉為陌生,又如何探查到可資研究的題目,因此第一階段乃由心理學切入,談論如何觀察使用者的行為及其心理線索;第二階段則是透過資訊運用的案例,使平時未養成資訊思維的設計人,能夠打破自身的想像框架,開始思考如何結合「資訊」來擴展設計物,因此當時是構思以太陽花學運之資訊工具運用案例為引,進而說明如何利用資訊來設計社會;第三階段則以土溝美術館的行動案例,帶入最重要的關鍵因子-實踐,多數學術研究探討之議題框架之深、之大,令人難以捉摸,立意亦良善,但終於論於文字,且未見踐於社會,是以我想藉由實際的行動案例,引導各位思考社會設計的最終目的究竟為何。
此場次原安排三個分段講題,但因溝通聯絡上的失職,致使僅有探討「資訊」與「行動」兩個案例,雖失去原設計議題時的脈絡,所幸邀請來的講者相當優秀,還是完整地傳達了對於此一議題的回應,以及對社會設計的反思。
兩個場次的題目設定或然不佳,卻是目前我想問、想聽的題目。然若不幸,因擔任工作人員一職,未能列席其中參與討論,甚或可惜,僅能此以文茲以記錄曾經的念頭,以及未完的任務。
1. 同學指正,建築與室內設計是可以跨界到數位媒體設計的,赫然想起本校設計運算所(現已更名數位媒體設計所)的創立者正是建築系的老師,在此更正。且同學提供參考資料如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