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lture is Life

Main navigation

  • Home
  • Technical
  • About
  • Contact
User account menu
  • Log in

Breadcrumb

  1. Home

資訊 x 社會?

By gloomcheng, Sat, 09/07/2013 - 14:15

我應該是個十足的資訊人吧,資訊管理學士、資訊管理碩士,我相信掌握資訊就能發揮力量,但我卻也相信不是只有資訊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一直在找尋拋棄資訊的可能性。

近一年回鄉、讀書的歷練,讓我接觸更多組織,當中有許多組織會提出對「資訊工具」的不信任感,對此,一方面我還是很想反駁,另一方面卻又提不出反駁,因為我內心確實信服「人」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關鍵點。

@charlesc 的一句提點,我才驚覺到我的盲點是什麼,我把「資訊」和「社會」切割開來了。如同 Sociorange 這段文字所言:

最常被提及的是「因為網路出現,帶來前所未有的資訊傳遞量,所以該叫作資訊社會」,除此之外也有其他說法,而大多是用科技的部分去做標準,這種說法在晚近社會學家眼裡是很有問題的。傳遞資訊的行為是人類最基本的互動行為,甚至螞蟻間也會作訊息的交換,我們憑什麼說現在的狀況或是某個時段的狀況才是資訊社會。如果網路對我們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包括讓資訊的傳遞更加大量、便利、快捷,那也只是在程度上的提升,其實從口語到文字到書信、電報、電話,乃至網路,每個階段間何不是一個極大程度的資訊傳播提升。若說存在有一個網路社會我想沒有人會否定,但要定位出現在是資訊社會,三百年前不是資訊社會,恐怕還有很大的瑕疵。

資訊一直都存在,現在所使用的資訊「符號」,只是一個太過強大的符號,以致於讓人們誤以為等同於「資訊工具」。其實在資訊化的過程當中,使不使用資訊工具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如何運用資訊工具快速建構出資訊流動的文化結構,這是一種策略,一種手段。導入資訊工具一直都不是最終的結果。

也許現在的資訊工具還無法解決「重做工」的困擾,但不代表現在不應該著手導入資訊工具,以迫使組織進行資訊化的文化結構革新。

Comments

About text formats

Plain text

  • Allowed HTML tags: <a href hreflang> <em> <strong> <cite> <blockquote cite> <code> <ul type> <ol start type='1 A I'> <li> <dl> <dt> <dd> <h2 id='jump-*'> <h3 id> <h4 id> <h5 id> <h6 id>
  • Web page addresses and email addresses turn into links automatically.
  • Lines and paragraphs break automatically.
RSS feed
Powered by Dru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