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經由長輩指教,學了套名為「鬥牛理論」的教學方法。昨日偶有機會,在一群與年輕人對談的場域中試行。
鬥牛理論的大意是,在古代的鬥牛場中,皇帝可以決定指派哪兩頭牛到場內對決,當然選擇過程中可能考慮了這兩頭牛的能力、氣勢、情緒等(以求勢均力敵?)。在教學場域中,套用鬥牛理論的試驗場域,不偏重於教學內容,而是在於打造鬥牛場,及決定何時放牛到場內鬥。該位長輩說,那學期的試驗中,不主動規劃教學內容,只設定過關條件及指派作業,然後就交由學生自行去解決問題;過程中若有需任何知識(如 3D 繪圖/測量),只要提出需求,老師就會找合適的人選來教授。
各組成員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激鬥後,高下立見分明。然而過程中,老師真正扮演的關鍵角色,就是決定何時何組下場鬥爭。
回到昨日的場域中。通常,面對年輕人時,我比較擅於扮演諄諄善誘的角色,喜歡高談闊論;然而此次我卻選擇當個機車的旁觀者,在年輕人提出熱血的想法、方案後,再直指關鍵核心來打擊其自信心,再趁機觀察同桌成員的反應,藉此找出能力/想法相近的人,分別丟不同的建議,試圖讓他們在類似互鬥的過程中,找出彼此觀點的問題。
活動結束後,我跟太太說,他們應該在說「今天那個講話很機車的人是誰啊?!」我甚至預想,應該是帶著輕謔的態度說著吧。此刻突然想起長輩提到的,鬥牛理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