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位學長聊到這個,把部分內容記述下來。
我認為雲林的城市意象策略,是很正確的方向,以「農業」為主。在繼續說明之前,我想先以高雄為例,我一直認為高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愛河」及「海洋都市」,可惜的是,愛河與海洋其實並沒有與高雄人的生活接合。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到威尼斯、杭州等城市時,你會想到的是什麼?而在你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你對那個城市的意象,這些城市會與「水都」之名連結,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因為「河流」與他們的生活習習相關,已型塑成一種文化。
高雄,卻不然。高雄人的生活與愛河、高雄港的關聯性很低,因而「愛河」無法成為高雄的城市意象。僅管如此,我個人還是認為要行銷高雄,還是得從「愛河」(及「高雄港」)下手,只是在執行層次上,並不是以「觀光」的手法來強硬地連結高雄與愛河,而是先改善愛河與高雄人之間的關係,例如以愛河堤岸為主要場地,辦理戶外的活動(類似 PICNIC://);或是再更開放愛河空間場域的使用性。
從高雄的例子延伸來看雲林。雲林號稱「農業首都」,境內雖然仍有工業區林立,但至少以現今的城市發展規劃策略視之,已轉以「農業」為主;再者,藉由「2013 雲林農業博覽會」的策劃、辦理,我們可以看到農博的宣傳訊息手法相當細膩,當你還把眼光放在「農產品」上時,農博上傳遞的資訊是雲林的社區營造成果、各鄉鎮的生活介紹,一言以敝之,這些訊息本質上就是在介紹雲林的生活與文化,而雲林本來就還是個未轉型成工業都市的農業都市,原本可能被視為是缺點,在巧妙的操作手法時轉化成最大的優點。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全球經濟崩盤是必然發生的事,只是幾年內會發生?當全球經濟崩潰之後,農業必然成為後 21 世紀最重要的產業,因此,擁有土地資源才能確保「生存」的可能性。在以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的雲林,若能務實地思考土地規劃,建立農業產業鍵,未來發展可期。
以上。以文字重述一次之際,突然覺得,該不會以後雲林會寸土寸金吧,看來我得先買塊農地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