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只知道我回高雄發展,是因為在台北住不慣,不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想總是要面對自己,還是書寫記錄之。
I. 創業
我一直都是想創業的,這念頭始於朋友的埋怨。同為高雄人的朋友,當然總有不願離鄉發展的,但這些朋友們,在難得聚首的時候,總是在抱怨工作環境多麼糟糕;當然,如果你不知道高雄現在的就業環境,你可能會單純覺得就是抱怨而已。看看上圖,享有勞、健保居然不是最基本的就業保障,而是拿來競爭的條件之一,高雄的就業環境還能有什麼期待呢?
當然,聽到朋友抱怨,一方面應和他們的話語,另一方面我也總是在思考:「你不是還有選擇嗎?」高雄的就業環境再糟、再差,我們總有選擇的不是嗎?最後最後的選擇,不就是自己開創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這就是我想創業的原因。因此,我總是在思慮著如何形塑職場文化,打造人性化的工作場域,至於營業項目是什麼、商業模式是什麼,壓根還沒想清楚;另一方面,我現在待的公司就已經符合我想達成的理想目標,看來也沒有繼續追求創業的必要性了。
II. 第二大都市
生於七零年代的我,猶記得小學時期,週遭的大人們似乎都覺得未來沒太大的問題,不但一片榮景,賺錢又不像現在那般難。巷弄內,經常聽到集聚一桌的大人們在討論大家樂、求明牌;KTV 的少爺每次遞おしぼり(o-shi-bo-li)、收捨桌面就有一百元小費,一晚一間就有兩、三千的小費收入,更別說當時的一百元有多大了。
小學五年級前,我都住在鹽埕區,是當時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高雄最繁華的地區--直到地下街燒掉。之後,眼前的繁華彷若曇花一現、過眼雲煙,剎一下就變了,人不見了、店面一間間收掉,鹽埕區就像急速凍齡般,停留在八零年代。四年後再回首,那時我高一,我這才知道原來我見證的就是「歷史」。
不過,我內心還是驕傲的,「高雄是台灣第二大都市」。直到,當兵前騎腳踏車環半島、到花蓮服役、台北工作……等,移動的次數多了,也深刻地體驗了其他都市的發展,這才知覺到內心那股矛盾的感覺是什麼,原來,高雄的硬體設施雖然不斷的發展,但居於其內的市民們,也跟著那場大火,一併停留在八零年代了。
於是,高雄失去了第二的稱號。我也失去了一直想抓住的虛榮心。
高雄不應該是這樣的,畢竟高雄的發展基礎是足夠的,海陸空交通網、極富遠見的都市規劃,我相信高雄不應奪回第二,而是變成台灣的高雄。我深深地相信著。於是,我回高雄了,帶著想促成一些改變的心意。
III. 家
家,一直是我最重視的部分。
我的家人、我太太的家人,都在高雄,這可能才是促使我回高雄的主要原因。比起高雄,我以為台南、花蓮、雲林、台中,都是更適合我居住的都市。前面的長篇大論,僅管是想把我自己塑造的很偉大,但其實不過就是小大在放大的一種虛假表現罷了。
如果我的家人不是住在高雄,那麼高雄完全不會是選項之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