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第一個進入眼廉的畫面,就是應用程式列表;而 Android 就像是 Windows,還得按下功能表才能叫出應用程式列表。
有次跟妹妹聊天,她如此地評論 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的操作差異,一聽恍然大悟。
因應不同的使用行為,在產品設計的思維上也應有所不同,我一直以為這是常識。但現實的情況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認知到針對不同的使用行為,應採用不同的設計思維來進行產品設計。iPhone 與 Android 本質上的使用行為就是截然不同的,在這兩種平台上開發應用程式,我認為在程式架構與規劃方面,應該視為兩件不同的事情來看待;雖然實際上很多遊戲類的應用程式都是先以某種平台開發後,然後移植至另一個平台上再進行細部調整,應用程式的操作行為相當雷同。但是操作遊戲和操作應用性的工具軟體的情境相當不同,我認為移植之後再進行細部調整的做法,不見得可以針對該平台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User eXperience)。
以蘋果日報的應用程式為例,就是先選擇 iPhone 做為主要平台進行應用程式開發,之後才移植至 Android 平台。在 iPhone 上,因為只有提供單一按鈕(即回首頁的功能),因此大量依賴上、下、左、右的手指移動來操作應用程式。以下圖為例,上下移動即是瀏覽同分類的新聞列表,而在新聞分類列可以左右移動來查找其他分類,由於 iPhone 對於觸控操作有進行最佳化調整,因此蘋果日報的操作行為設計在 iPhone 上顯得相當便利
移植到 Android 平台後,也有因應該平台的基本設計思維不同,進行細部調整。例如 Android 提供有三個按鈕,「返回」、「首頁」、「目錄」,在系統操作的設計思維就與 iPhone 完全不同,所以像是上圖中的「設定」按鈕,就改用 Android 的「目錄」按鍵來進行操作,如此一來,對操作 Android 系統的使用者而言,也較能獲得一致的操作體驗(只要記得按「目錄」就可以假設一定可以進行程式進階設定,而不是每次安裝新的應用程式就要找尋設定功能的位置)。
而且,為了避免按「目錄」鈕而跳出的設定選單遮住主選單,也因而將主選單移至最上方(即今日蘋果、動新聞等項目的選單列)。以上因應不同平台而進行的細節調整都相當好,但卻仍有設計不佳之處,就是新聞分類切換的功能。Android 版的新聞分類選單的高度較小,造成要進行新聞分類切換時,經常按到頁籤下方的新聞,結果,為達到行為目標,反而需要將手指從螢幕最上方移到最下方按「返回」鍵,再次進行操作。
不知為何,對細節重視的蘋果日報應用程式,似乎忽略了手持式設備的畫面空間有限及應用情境,要那麼精確地按到正確的頁籤,而且還是在移動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再地讓使用者感受錯誤,很有可能會導致使用者最終放棄該項產品,從而找尋其他替代產品。
此外,開發團隊似乎也忽略了 Android 平台的設計思維,應用程式列表與桌面是兩個獨立的概念。這使得在 Android 版開發時,其實可以善用「桌面」小工具的功能,另外提供一個 4x2 大小的即時新聞區塊,比起按桌面圖示後才能查看新聞列表,我認為桌面上有一則即時新聞的內容,更容易吸引使用者的目光進而點擊查看。
提供桌面小工具的功能也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否有思考到提供這些附加功能,則顯示出開發者究竟有無查覺到使用者在操作這兩種不同平台時,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品牌、平台不同而已,而是使用者基本上就是在全然不同的操作邏輯脈絡下使用機器。
前些時日,學長也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名為「Love Code 愛心碼」,因為對於該程式的應用情境相當關注,所以在第一時間就下載回來試用。試用後,發現這又是一款直接從 iPhone 移植到 Android 的應用程式,完全沒有針對 Android 的使用行為進行系統調整,當下感到相當可惜。因為一套立意良善的應用程式,很可能因為不好操作、不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進而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此一來原先開發這套應用程式的本意不就被浪費了嗎?
「Love Code 愛心碼」應用程式的主要用途,類似在結帳時提供公司統編的概念,差異在於你可以提供愛心碼來指定要將此電子發票捐贈給特定的非營利組織、單位。實際做法是在結帳時,提供捐贈對象的愛心碼條碼給商家掃描,然後該電子發票就會直接捐贈給該組織。由此可知,要完成此任務,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如何在短暫的結帳時間內,迅速地提供條碼給商家掃描!
依一般使用 Android 的情況來想像,假設我將應用程式建立捷徑到手機桌面,當我要叫出非營利組織的條碼時,我需要先開啟此應用程式、再點「最愛」頁籤、然後點選非營利組織,之後才會秀出條碼,因此整個流程需要按三次按鍵,然後你才會得到條碼(經詢問學長,得知目前程式有些錯誤,照說執行程式後就會直接進「最愛」頁籤,實際上可以縮減在兩次點擊內完成任務)。
在 iPhone 上,這個操作程序可能無法簡化,但在 Android 上卻有另一個改善使用體驗的機會,就是可以透過桌面「小工具」的方式,直接在桌面秀出非營利組織的條碼,如此一來,只需最少一次按鍵,你就完成了提供條碼的任務。
不同的系統、平台,都有其設計思維,也有一套操作邏輯隱含在系統當中,而這套邏輯也會重寫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如同下則影片的內容)。我認為產品設計需要回應系統的設計思維,以此為出發點來進行產品設計,如此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用已有的資源,也才能開發出真正能符合「需求」的產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