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一場座談會後,到附近的摩斯漢堡用餐,正巧遇上參加同場座談會且坐隔壁的新朋友,就這麼湊巧地共同來次午餐「約會」。餐敘中,我們天南地北聊了許多有趣的話題,並分享很多有趣的想法,我也再次闡述我到台北之後的所聞所識。每個議題都可以發表成一個短文,所以爾後有空再寫。
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是我們在討論為什麼總有人只把工作視為「工作」,而無法在工作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投注自己的理想。在討論過程,我的腦中突然浮現早期的社會型態,彷有所得,因此這麼回覆:
如果我們將時空拉回到多數人工作都是農耕時,對他們而言,「農耕」這件事的意義也許只是為了生存而做的一連串行為而已,因此在當時的多數人不見得對農耕這件事是有熱情的,他們之所以從事農業生產,只是認為那是「必要」之為而為。拉回到現今的時光談論這件事,我們只是將「農耕」替換成各式各樣不同的工作名稱,其意義是一樣的。在相同的文化脈絡之下,多數人只能把這件事視為是謀求生存必要之惡,而不是他們真的想做的事。
那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應該就會問到,「那麼為什麼他們不挑能讓自己有熱情的工作來做呢?」確實,一定會有這種疑問存在,不過如果我們把「工作」這個行為視為是一種文化體現,再呼應至上一段對話來看的話,「工作」這件事本身已經形成一種「為了生存的必要行為,我根本不用在意工作本身有什麼意義,因為工作就跟呼吸一樣,我們勢必還是得做」的文化解釋了。
如果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那麼我們之所以無法對工作產生熱情,正是因為我們接受到的文化價值便是如此,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或許也已經被植入了這個想法。不過,這只是解釋為什麼多數人都不會對工作投注熱情,並不是在解釋這種文化價值是好是壞,文化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原因。
同樣地,文化之所以消失也有原因。只要大家開始覺得應該對工作這回事投注更多熱情,那麼這種文化就一定會逐漸成型,並且改變現有的文化。如同我目前任職的其中一份工作,我們公司也是在各位夥伴不斷地磨合、討論、參與,因而演化出一星期只工作四天的工作文化。
個人也會有個人文化,看看你自己有哪些習慣就知道了。例如說我幾乎是每兩個月才發文,其實就看得出來我其實很懶惰,但又掛心部落格沒有在更新,所以自然而然就變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覺得應該寫篇文章,來證實自己並非只是架設一個「蚊子館」而已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