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工作上遇到的案例。
換新工作快滿一年了,算算,也參與了六個網站的製作,當然還不是個稱職的網站製作人,只是在履歷表上多了些說嘴的內容羆了。目前在執行的案子,算是滿有趣的,也跟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有些關連,至少幾個條件都有符合,「社區營造」、「花東」、「人文生態旅遊」、「改變」等關鍵字都在這個案子中出現,所以就自告奮勇地接下企劃的工作。
案子本身算是相當有趣,不過仍在建置階段,基於「偵查不公開原則」(?),容後再談,今日想談談「設計」文化這回事。每種產業都有自己的文化,網路業當然也有,網站設計亦不免俗。通常,我們所承接的網站建置案中,網站設計部分也會由我們負責處理,不過我們核心本業沒辦法應付這些工作,多是委請合作的專業設計廠商協助。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些設計人員也的確是很「專業」,相當瞭解網路使用者行為模式、習慣,所以提供的設計稿也都符合網站的使用情況,對使用者而言算是相當友善。
不過,這次的案主是設計顧問公司,對於設計相當有想法。再者,因為他們已有一位配合長久也相當有默契的設計師,為了符合此次專案時程緊迫的考量,也就決定請該位設計師協助製作網站版型。其實這也沒什麼,只是當我收到這位設計師交來的設計稿後,當下就明白,「這完全是以平面設計的概念在製作嘛。」
網站設計與平面設計的差異何在?我恐怕無法說得很清楚,正巧剛剛看到老貓曾經發過的一則 tweet,如下:
編輯面對電子書,至少有一個習慣要改,那就是我要精準控制最後版面如何呈現。這件事,一、在性質上不妥,因為無法預測使用者螢幕大小;二、在現實上不可能,因為閱讀器通常強制接管CSS。編輯需要處理的是流水排的結構合理化,而不是頁面布局。要更重視文本邏輯,而不是視覺表現。
也就是說,網站設計在設計時,會把「內容」考量進去,而平面設計則比較重視「視覺表現」。這對相當重視「內容」,也一直使用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在建置網站的我們來說,在這類以平面設計思維出發的設計稿中,看到的是設計過程並沒有考量使用者如何觀看內容、查找內容、甚至是操作內容(或說操作系統)。
更直白的說,就是設計出來的版型,都沒有考量過內容是會延展的,因而造成提交的設計稿都無法應付網路世界那或長或短的內容,而只能應付固定、制式的內容。當然,對網站製作而言,還是有解法,只是在這次的事件當中,也讓我試圖的思考,既然我常談「文化」,面對這樣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究竟要如何去化解文化衝突呢?
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因為熟知網路文化,所以可以看出這樣的設計稿並不適用於網路環境(但就平面設計而言算是相當優異的作品),這叫做專業;但有沒有可能,我們有時或許正利用「專業」的糖果外衣,來包裝我們那一顆對外物排斥的心態呢?如果沒有不同產業的文化激盪,會不會我們就死守了那種制式的網站版型,直到離開網路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