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一則新聞有感而發。
新聞內容大致上是這樣,高雄都會公園近日內因某棵樹正值開花期,花開得很茂盛,然而花所散發出來的氣味卻不怎麼好聞,有種豬屎、雞屎的味道,因而招來附近民眾的怨言。
這棵被簡稱為「豬屎樹」的掌葉蘋婆,就因為它所散發的氣味,引發鄰近民眾請求都會公園管理單位將它移栽他處。後續記者也訪問管理單位,管理單位發言人的回答大致上是這樣的,
這棵掌葉蘋婆已經種植多年了,而且會發出異味的時期只有四月份,也就是開花的季節,基本上是不可能移栽的。再說過了花季之後,就會開始結果實了,這時民眾可以觀看到相當漂亮的掌葉蘋婆果實,同時也可以更加認識這棵樹。
確實,我是因為這則新聞,才認識這棵樹。
回過頭來說,有許多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文化關係密切,在此,我想介紹樟樹。大家應該都知道台灣在日治時期曾大量輸出茶、糖、樟腦。現今,談到樟腦大多只會單純地想到樟腦丸,也就是用來驅蟲、除臭的物品。然而樟腦可不只這個用途而已,再說樟腦丸只是樟腦剩餘品的附加產品而已。
樟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是用來製作賽璐珞的基本原料。賽璐珞又是什麼呢?賽璐珞是最早期的熱可塑性樹脂,是早期傳統底片的製作原料之一。因此,可想像一下,當年世界上流通的相機底片,製造原料恐怕大多都是台灣提供的,也就是正港 MIT 製品。
由於日治時期大量需要生產樟腦,也因而大量開採樟樹,在得知這些歷史背景後,我們通常會推估到一種結論,就是樟樹現在恐怕已經很少見(就跟梅花鹿一樣?!),然而我們卻鮮少很下探掘,到底樟樹長什麼樣子,要在哪裡才看得到?
其實,樟樹在台灣真的是四處可見,被廣泛做為行道樹,而且相當好辨認,樹幹通常具有裂痕、葉子青綠、白花、黑果實。另一種辨識的方式,就是取得一片葉子,在手中稍微搓揉,會聞到樟樹特有的芳香。因為具有提神的效果,所以我在外看到樟樹時,通常會撿拾地上的葉片,搓揉一會,然後聞聞那散逸手中的香味(樹也有生命,最好不要強摘還沒落下的葉片)。如果沒有搓揉葉片的話,其實是聞不到樟樹的芳香味,或許正因如此,所以我發現周遭的人鮮少認識樟樹的。
認識了樟樹了,我們可以進一步的探索樟樹與我們先民生活的關係,例如說為何提到煉製樟腦時,總是會與客家人連結;例如說,樟腦的輸出量曾經高達世界之冠的台灣,究竟在生活中是如何運用樟腦的。藉由簡單的觀察與好奇心,我們可以發掘出周邊物品與生活的關連,進而發掘先民的文化。
所以,在探尋自己文化之前,首先,先讓自己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