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正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 2008 年大選時提出的競選口號,「Change We Can Believe in」。近幾年,社會一直瀰漫著希望改變的風氣,不論是非裔美國人站在世界舞台、擔任美國總統的故事,或是以戲劇手法來回應這股希望改變風氣的日劇「CHANGE」。
很多人都希望改變,無庸置疑。然而當我們實際遇到改變時呢?大家有沒有想過、或是觀察到人們在遭逢改變時所採用的對應方式?改變有好有壞,遭逢災變也是一種巨大的改變,大多數的人在面臨改變時,首先反射的應對動作就是「排斥」。這很正常,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改變之後是好是壞。
災變與我們自己所提倡的改變,不同處在於我們被迫接受災變,而我們卻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別人所提倡的改變。正因為可以選擇,所以在沒有足夠資訊來推判改變結果時,我們大多會選擇「維持現狀」。這種的思考脈絡,也正是影響改變推展工作的最大敵人。
這使得改變在被大眾接受之前,必須要先讓大眾瞭解到改變之後的可能未來,盡可能地繪製出詳盡、完整的未來藍圖,讓大家都相信這是可能發生的改變。觀察改變之所以難得推行,是件簡單的事;要讓大家都能產生改變可能發生的情景,卻相當困難。
剛剛觀看電視時,看到一個有趣的實境節目,叫做「Super Nanny」(中譯「超級保姆」),內容大致是描述有位名為 Jo Frost 的專業保姆,會到觀眾的家裡,觀察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相處情況、父母的教養方式等,然後再給予改變管教方式的建議。
看似有趣,實際上如果你是當事人,也就是實際身為父母的你,是否會接受與你認同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呢?舉個台灣常見的例子,我們都不斷地在接受新穎的教育觀念,例如「愛的教育」、「不打罵」、「不追求成績」等,現階段還沒有養育兒女的你也許很贊同,但等你身為父母之後,在眼見孩子間的激烈競爭,看到別人一直訴說教育應該怎樣又怎樣時,然後又必須面臨無法有效掌控新穎教育方式時,是否會因而退讓,改回使用舊有的教育方式呢?
重要的思考觀點在於,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快樂的長大,卻無法不為他們的未來擔憂。回顧自己的成長方式,大概會覺得舊有的教育方式讓我有著現在的成就(雖然不見得是自己接受的成就),可是卻不知道採用新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為孩子帶來不同的生活、是否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的發展看不清、摸不透,因此新的方法總是不見得那麼容易被人接受。
Jamie Oliver 是位英國主廚,有感於我們的食物文化不斷地變壞,我們不再花心思享受食物所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而讓加工食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他與 abc 電視台合辦一個「Jamie Oliver's Food Revolution」(中譯「奧利佛的美國飲食大革命」)的實境節目,實際深入社區推動飲食文化的改變。
在節目當中,你會不斷地看到他被質疑、被否定,這些反應都很正常,正如我先前推論一般,改變沒那麼容易,由於他又是一位外來者,你對外來者說要改變你們這個社區會有好感嗎(通常叫你改變表示不認同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我們對於這種說法總是會先抗拒)?然而,改變也沒那麼困難,接下來,你會看到一當有人感受到改變的好處之後,就會變成改變團體的其中一員,並匯集成更大的力量,持續推動改變。
回頭來看歐巴馬的成功之道,其實就是描繪出讓大家可以相信的改變,太崇高摸不著邊際的改變是無法讓人很快接受的,因此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小處著手,一個小改變也許算不上什麼,但很多人的小改變,最終將匯聚成改變社會的大改變。
文化的推廣工作也是一樣的,要讓高雄改變,首先要克服的是如何讓高雄人願意相信,我們不是外來者(僅管我是位高雄人,同樣會被質疑是因為在台北住久了,因而不認同自己的原有文化了),我們是真心希望為高雄帶來良善且正向的改變。其次則是如何讓高雄人知道改變是可能發生的,而且已經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發生當中(是進行式,而非過去式)。
話說回來,以結論來看,文化推廣就與社區工作是一樣的,我想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可以由下而上地改變世界,也必須相信每個人都有力量改變。我一直都說,「相信是很可怕的力量,只要你相信,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共勉之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