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生活」,簡要的文句,卻明確地定義文化的意涵;然而,若生活便是文化,為何文化推廣工作不如生活一般、亦不如呼吸一般,可以那麼輕鬆自然地進行,光是解釋「文化」二字,就得耗上一番功夫?!
「文化,確是生活」。台灣這個蕞爾小島,聚集了多個族群的人們,使得彼此的生活型態及模式都相互影響也相互改變,經過不斷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演化過程,已然創造出一種獨特且多元的台灣文化。
台灣的特有文化,確實令人感到驕傲,然而外來文化融入本國文化的速度,亦是不容小覷的問題。台灣不斷地吸收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同時卻也一直忽視如何保存自己的文化,這使得現今的年青人,只懂得追求潮流、趨勢,而不加以思索如何吸收國外的文化,來使自身的文化得以演化。
舉例來說,早年農村社會常用的存放菜餚、碗筷的櫥櫃(俗稱菜櫥),其設計樣式就跟生活大有關係。在北部,經常可見設計成滑軌式的櫥櫃,因為生活空間狹小,使用者不必為了拉開廚櫃門而後退一步;反之,在南部,則經常可見設計成拉門式的廚櫃,原因為何一目瞭然。單純的傢俱設計,其實跟生活有著密切關係,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發展。
可惜的是,現代的年青人只是一昧地接受外來文化,卻不加思考自己的文化為何,使得文化的推廣不易;另外一個影響文化推廣工作的,則是「文化」二字長年以來一直被束以高論,而未落實到生活當中。
文化雖然是生活,卻不見得每個人的認知皆是如此。據我觀察,仍有大部分民眾視「文化」為藝文活動,為必須至高雅的藝文中心、展演廳等地方,觀賞著難以一攀的戲劇、表演等,才算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這樣的錯誤認知,則是另一個造成文化工作推廣不易的關鍵因素。
文化並非一成不變,不論是哪一個族群,自有文字以來至今,文化都一再地因應生活改變而產生變革;文化的推廣工作自當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為因應現今年青人喜好多變、快速的生活型態,我認為文化的推廣工作,不應是讓人感到疏離的──尤其是對於年青人而言,而應是結合生活,以年青人的角度出發,透過有趣的活動,來融合創意、人文、藝術、美食等一切與文化有關的元素,以落實文化的推廣工作,讓「台風」再一次成為年青人的討論話題。
基於此想法,我認為要推廣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玩」。年青人求新求變,只對好玩的事物感興趣,既然如此,我們便要在每一件事情都加入好玩的要素,並擴展至各個產業。
最終的實踐方式,其實就是回到我最愛的高雄創業,而核心價值是組建一個可以讓大家玩樂的工作環境。玩樂並不代表「輕鬆」,可以玩樂的工作也不見得不用耗費心力或辛苦地工作。玩樂的價值在於,唯有樂在工作當中,才能激發創意;而唯有好的企業文化,才能讓團隊擁有紀律,一步一步伴隨工作夥伴、公司往前進。
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透過工作來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究竟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是什麼?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什麼?自己之所以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認為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生活、文化),才能比較出自己文化與別人文化的差異處、才能瞭解自己的獨特性、才能產生自信心。
所以,我想先改變職場文化,當然,我也希望這樣的改變可以有機會一點一點,慢慢地改變一同工作的夥伴,這樣才算是真正在「生活」,也才算是真正在貫徹「文化」,不是嗎?
這應該是一場痴人說夢的笑話,不過,就讓我先做做夢吧,在我有能力實現這一切之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