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還沒達到「三十而立」的目標,轉眼間,已經走進「四十而不惑」的分界嶺了。不知道是否這個數字真的有魔力,還是歲月的積累終究會產生質變,對於人、事、物的感觸和想法,漸漸的,可以意識到自己心境的轉變,甚至可以區辨出二十歲的自己會怎麼做、三十歲的自己會怎麼想,於是,開始覺察到自己確實長大了。
我曾經詢問過一位長輩:「我常常把事情搞砸,為什麼還是會想跟我合作?」,長輩回我:「因為我知道你最糟的結果是怎樣,而那些最糟的狀況發生的時候,我都還可以補得上破洞,但我要的是你那些我沒有的能力,所以就還是找你合作。」担白說,因為年代久遠,我描述的對話內容當然溢美於真實對話,只是想藉此對話帶出當年我的疑惑,其一是「到底什麼是合作(明知事情會做砸還要做)?」,其二是「我以後也可以這麼睿智嗎?」
幾年過去了,對於上面的問題,我開始有些體會,也有能力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拆解,只是我沒機會再回頭詢問長輩。人生中,有許多事情的結果都跟這一樣,我們只能經歷,只能根據當下的決定來選擇我們要體驗哪一種過程,無法究其是否有不同的結果,無法追尋真正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有隨著歲月的增長,重新去體會同樣字句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我們可以查察的,只有自己的那不斷悸動的心靈。